2008年5月28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一版:民生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新招的司机演了新版“无间道”
本报记者 陈岚 通讯员 吴方明

  今年4月初,自作聪明的江西人余云贵利用假证件到义乌一家袜业公司应聘。工作没几天,他就突然消失了,和他一起不见的还有价值11万余元的货物。但是“聪明”总被“聪明”误,民警利用余云贵无意中泄露的一个电话号码,最终将他抓获。

  新招来的驾驶员,卷走一车货物
  今年3月29日,义乌柳青工业区某袜业公司在义乌市劳务市场招了一名自称叫“刘志斌”的驾驶员。
  “刘志斌”刚到公司上班的这几天,都由老驾驶员带着送货。4月2日这天,由于公司老驾驶员请假,老板楼某看“刘志斌”忠厚老实,这几天来干活也很勤奋,就让“刘志斌”一个人送货到托运处。
  中午11时20分,“刘志斌”驾驶一辆货车从厂里出发,车上装有价值116104元的袜子。但是一个下午过去了,仍不见“刘志斌”返回。老板楼某开始着急起来,不断拨打“刘志斌”的电话,可手机一直关机,无法联系。
  下午6时许,公司老驾驶员突然收到“刘志斌”发的一条短信:“对不起,不想在这里干了,车上的货已发出,对方该付的货款还没有付掉,车停在香山路口……”
  接到短信后,老驾驶员赶紧向公司领导汇报,公司也迅速派人去找寻“刘志斌”驾驶的车辆。按照短信上说的方位,众人果然在一酒店附近找到了那辆货车。
  由于当时天已经黑了,而且出库单上都有货号,公司人员以为车上的货已发出去,也就没再深究。
  第二天一早,老板楼某发现货号上的数字有些不对,于是派公司老驾驶员到各托运处查货号,才知道那些货根本就没有发出,估计已被“刘志斌”卷走甩卖。
  4月3日下午,楼某来到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。

  民警通过侦查,发现重要线索
  办案民警王骅经过调查发现,“刘志斌”应聘时使用的身份证、驾驶证均系伪造。种种迹象表明,嫌疑人作案前蓄谋已久。由于一时无法确认嫌疑人的身份,侦破工作陷入了僵局。
  此时,办案民警通过侦查手段,发现了一个很可能与“刘志斌”相关的电话号码。警方随后在互联网上发现了一条供货信息,一个姓余的人说有炒冰机出售,并留下了这个电话号码。
  为了查清余某与“刘志斌”之间的关系,民警假扮买主,与余某取得了联系。
  一开始,得知买主来自义乌,电话里余某的态度显得非常谨慎。他声称自己人在江西,如果只买一台炒冰机,赚不了几个钱,不想做这笔生意。
  为了吊住余某的胃口,同时不引起他的怀疑,时隔不久,办案民警再次和余某取得了联系。办案民警称,和合伙人商量之后,决定一次性购买4台炒冰机,而且很快答应了余某每台4000元的要价。
  在不小的利润面前,余某渐渐放松了警惕,没过多久,他就将炒冰机的产品说明和身份资料传真了过来。

  民警假扮买主,嫌疑人自投罗网
  从传真的资料看,余某名叫余云贵,江西遂川人。民警调查发现,余云贵曾在2004年8月9日涉嫌盗窃被稠江派出所抓获。经过对余云贵资料的仔细核查,办案民警认定余云贵就是犯罪嫌疑人“刘志斌”。
  在办案民警和余云贵之后的联系过程中,仍然发现他很警惕。一开始,他一再坚持以快递的方式发货,避免直接见面。此时,办案民警再次与嫌疑人斗智斗勇。他们在电话中称,因为没有使用炒冰机的经验,又急于开店,很想当面验货并学习炒冰机的使用方式。再三周旋之下,余云贵终于答应当面交货。
  4月22日,办案民警远赴江西遂川。
  当日下午5点,余云贵来到办案民警所住的宾馆谈生意,被一举擒获。被抓获后,余云贵矢口否认自己侵占公司货物。4月23日,办案民警把他带回到柳青这家袜业公司,面对昔日的同事,余云贵低下了头,主动交代了自己用假证应聘,然后将11万多元的货物以低价抛售的事实。
  警方通过本报再次提醒广大企业主,招聘员工时,一定要对其所持有的证件进行核查,鉴别真伪。